在營銷方面,宜家有諸多為人稱道的地方。
尤其特別的一點是,宜家的營銷大多沒有「腦洞大開」的吸睛操作,卻能在精心布局之下,保持相對低調的同時讓人感到會心一笑。
近日,宜家就推出了一款新產品系列,但價格卻是實打實的「0」元。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
一、0元系列,出售一種生活方式
宜家此次推出的系列叫「0元Lagom」,在官網專門設立了IKEA Live Lagom頁面,展示如何將宜家的舊產品煥然一新。
比如,購物袋制作成野餐布、廢棄的罐子用來放餐具、紙杯蛋糕托盤可以拿來種植等等。
也就是說,宜家這次的新品推廣,并不是為了賣產品,而是在出售一種生活方式。
活動主題中的「Lagom」,其實是一個瑞典詞匯,代表一種「不多不少,適當就好」的理念。延伸到生活上,則是對待所有事物有一種自我約束和節制。
未來幾個月,宜家英國還要在全國店內舉辦相關的體驗活動,邀請消費者在店里學習如何進行可持續的家居生活。
宜家英國的相關負責人表示,「雖然大多數人都意識到正面臨氣候變化的問題,但許多人并沒有將其與自身聯系起來,我們想要正面地解決這個問題。」
二、為什么宜家要賣「0」元產品?
作為消費品牌,從商業邏輯出發,應該是要勸導人們多消費。而宜家這次反其道而行之,告訴人們要節制,重復利用已有物品,這背后有什么樣的考量呢?
其一,樹立企業環保形象。
如今,要成為一家受人歡迎的企業,僅僅做好產品和服務是不夠的,因為市面上有類似產品和服務的企業多如牛毛。要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一個好形象,企業還應該輸出自身的正面價值觀。
而環保,就是一個可以做文章的要點。
對于宜家來說更是如此。宜家的主業是家居,要用到許多木材原料,對于環境的損耗比較明顯。因此,宜家打出「環保」的牌,就是為了打造一種正面的形象。
其二,宣傳產品的可循環性。
宜家此次營銷雖然沒有賣產品,但是卻道出了自己產品的特性。
通過展示宜家產品在各種場景的再生利用,為家居生活再添亮色,宜家為產品做了一次定位——可循環利用。
在表面的再利用之外,宜家產品的「內在」也是可循環的。許多人可能并不知道,目前宜家全球6成以上的家具均是可回收材料制成,這是十分難得的。
門店也是宣傳產品可回收的據點,宜家曾在倫敦開了一家號稱「英國可再生能力最強」的門店,店內除了供電之外均為可再生物品,甚至設置了一個「學習實驗室(learning lab)」教消費者如何家具再回收。
其三,宣揚簡單生活的品牌理念。
宜家此次宣傳的Lagom,是一種恰到好處的生活方式。
簡單來說,就是不在于過得多奢侈或多簡樸,而在于追求生活的合理平衡,從而更加可持續。這種方式和宜家一直以來的理念是契合的。宜家銷售產品的特點,就是通過讓消費者自助,節省人力成本,從而降低產品價格,將實惠返還給顧客。
而Lagom的方式則更進一步,消費者對已買到的宜家產品進行創造,實現再利用。這相當于延長了產品的使用壽命,幫助消費者進一步降低生活成本。對于消費者而言,不但從這種日常小創新中得到滿足感,還會對宜家的理念更為認同。
畢竟,一個消費品牌舍得教育你少買東西,這真是相當真誠的了。
三、輸出價值觀的進階,宜家更加貼近消費者
宣揚Lagom的生活方式,宜家已經不是第一次了。
宜家曾和薩里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心合作舉辦了一個「LiveLagom」的營銷活動。宜家給消費者發放禮券,鼓勵他們購買自家產品,這些產品能幫助消費者節能、節水、減排。
實際上,這種類似公益性質的營銷活動,一直是宜家的慣常做法。在公益宣傳的包裝下,宜家的營銷推廣不再那么「硬」,而是「軟」化融入消費者的心理。
比如,宜家以前還發起過一個「野生動物之家」項目,聯合藝術家和建筑師,把舊家具改造成野外小動物的巢穴。桌面木頭做成了蜂巢,臺燈座制成了山雀們的窩,沙發側桌則改造成蝙蝠窩。活動在喚起人們對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的重視之外,還強調了宜家家具的再生性。
這些營銷項目,本質上反映出宜家在輸出價值觀上更進一步了。許多企業其實知道要輸出價值觀,在環保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。然而,多數企業的做法沒有下沉,僅僅是在企業層面上作為,比如為環保活動捐款,自身生產過程做好節能減排等。
而宜家的做法是,從企業層面轉移到人的層面,更加貼近消費者。通過讓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可持續利用,讓他們不再覺得那些理念「高大上」,而是能切實在生活中「接地氣」的。
正如和宜家合作的Proximity London創意總監說的:「如果你想讓消費者參與可持續發展的生活,那么作為一個品牌,你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并讓他們在這過程中看到。」
消費者在參與進來的過程中,自然會逐漸認同宜家的理念,從而成為品牌的簇擁。
正因如此,宜家宣傳理念的系列營銷,即便不賣產品,也勝似賣產品。
添加客服微信